国关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关要闻 正文
“一带一路”安全研究中心举办“加沙停战协定与中东局势新变化”研讨会

时间:2025-10-31

分享:

10月29日下午,由我院“一带一路”安全研究中心主办的“加沙停战协定与中东局势新变化”研讨会在教学楼举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我院国家安全学院国际政治系教师、部分本科生与研究生参会。

会议开场由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教授曹玮主持,国际政治系主任兼“一带一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罗英杰致辞。罗英杰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会议目的和近期工作动态,并表示希望中心研究工作和国政系教学工作能够形成良性互动,为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提供前沿平台。

研讨会上下半场分别由国际政治系副教授、“一带一路”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莫盛凯和谢若初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田文林认为,加沙战争对地区局势的影响不亚于2010年开始的中东剧变。哈马斯发动的“阿克萨洪水”事件及历时两年的战争一方面使巴勒斯坦问题在名义上回归中东局势的中心,但长期来看,并未能改变该问题实质上的边缘化趋势;以色列影响和塑造地区局势的能力更加突出,中东具备战略自主意识的国家群体正在经历领导者的更替,美国对于地区的影响力表面上升却难掩实质削弱的大势。

国际政治系博士陈瑾就加沙停火协定的前景进行了深入评估,认为协议签署后进入了既非战、也未止战的“灰色阶段”,以色列一系列行动使协议陷入条件化僵局并沦为政治施压工具。美以阿各方分歧映射出中东“美衰而强、地升而虚”的结构性矛盾。停火并非平衡的达成,而是各方皆无法取胜而陷僵局的结果。未来加沙或呈现“危机管理+托管治理”的混合模式,长期徘徊于过渡与动荡之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杂志副主编王锦概括比较了特朗普两个任期对中东政策的“变与不变”。两个“不变”:一是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依旧不高,美国关注重点仍在国内事务和对华竞争上;二是对以色列的支持仍然坚定。两个“变”:一是其政策更具个人化色彩,巴以和平被其个人政治利益所利用;二是在军事与外交上采取“优先威慑”,避免深陷冲突,为日后经济和商业合作创造条件。整体而言,特朗普2.0延续了战略收缩,但更趋功利与务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朱泉钢指出,特朗普中东倡议提出的原因兼有个人对诺奖的执念、维护美国中东地区霸权和转移国内政治僵局焦点的考虑。加沙停火协定虽然短期看有利维系美国影响力,但停火并没有解决问题,结构性问题依然难解,两国方案进一步架空其实现开始更多依赖欧洲而非美国,问题更加复杂。地区国家也日益看清美地区影响长期衰落的趋势,应支持中东整体战略自主性的提升。

国际政治系博士卢宇嘉着重分析了伊斯兰国家在本轮巴以冲突中的矛盾立场,指出阿拉伯国家整体反应克制,而土耳其却对以色列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措施。其态度的转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压力和反对党势力上升背景下,埃尔多安政府转移国内矛盾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埃尔多安希望通过强硬反以立场重塑土耳其在伊斯兰世界领导地位的结果。土耳其尽管在外交上以高调政治对抗彰显道义立场,但在其他层面仍为未来关系保留了空间,长期来看仍将保持斗而不破的局面。

国际政治系博士叶致成从宗教切入,关注了冲突下的巴勒斯坦基督徒,认为巴勒斯坦基督徒作为巴勒斯坦社会最重要也最具政治影响力的少数族裔,愈发地站在了与以色列占领及支持占领的美国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对抗的最前沿,利用他们在欧美基督教社会的影响力,从内部拆解美国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的神学叙事。同时他们以巴勒斯坦的教育和医疗事业作为主阵地,顽强地在战乱中的加沙和被占领下的约旦河西岸为巴勒斯坦解放运动而斗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副所长李亚男分析了本轮巴以冲突的时代特征,认为阿拉伯国家避战自保的自限性决定了冲突范围的有限,美国收缩背景下无意推动和平进程和对以色列地区角色的更加倚重导致了冲突长期性;在探讨有关各方底线的基础上展望了谈判协议的可能发展方向;认为以色列取代伊朗成为地区国家主要威胁的事实将改变地区大国关系基本格局;着眼未来,美国主导推动地区多边机制建设受阻,与欧洲盟国分歧扩大,中国作为地区国家追求安全保障多元化的选项之一行动空间在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西亚非洲》编辑部主任詹世明从期刊编辑的角度讨论了当前巴以冲突的复杂性和当前学术界对其研究的局限性,认为巴以冲突作为中东和平进程的核心问题,尚有许多问题尚未厘清。他提议,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基础性问题,特别是冲突爆发后出现的新问题,诸如基本问题有没有没变、是否构成第六次中东战争、主要大国的巴以政策、巴以冲突下以色列的国内政策、以色列对两国方案政策的历史变化等,期待在未来研究中涌现中国学者的独特贡献。

国际政治系博士赵健哲从欧洲研究者的视角分析了欧盟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转变及原因,梳理了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欧洲理事会的8次立场声明,指出欧盟从2025年3月起态度从挺以转向强硬,计划对以色列实施贸易限制和个人制裁等措施。欧盟态度出现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自身价值观外交传统,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有效回应当前社会主流民意、确保俄乌冲突下来自中东地区能源供应安全、防止巴以冲突制造新的难民潮危机的现实考量;但受制于成员国立场分歧以及机制因素,未来能发挥的实质作用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在讨论环节,参会学生踊跃发言,并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

最后,罗英杰对会议进行了全面总结,高度肯定了本次研讨的思想内容与形式,表示未来中心将进一步聚焦前沿议题和与国政系教学的深度交融,加强经验总结、尽快形成成果。



一校:莫盛凯

二校:孟凯

终审:罗英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61310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信

Bilibili

版权所有©国际关系学院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2号